影響顆粒污泥形成因素的探討
1.前言
近幾十年,我國的污水處理事業已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全國各大城市陸續建立了眾多的污水處理廠,這對于城市污水治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些污水處理廠以活性污泥法為代表的污水生化處理占據著主要地位。
在當前的污水處理領域中,活性污泥法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之一,活性污泥法系統中最終的處理效率(即BOD和SS的去除效率)是由二沉池的固液分離效率來體現。由于進入二沉池的混合液濃度很高,經二沉池分離后的污泥含水率高、體積大。同時污水處理工藝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處理大量含水率很高的剩余污泥,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污泥脫水問題,為了減少污泥體積和得到易于進一步脫水處理的泥餅,我們必須對剩余污泥進行有效的脫水措施。在生物法處理系統中一般用于處理污泥的費用占污水處理總費用的30~40%,甚至可達50%以上。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主體作用物質,在外觀上多呈黃褐色或近于褐色的絮絨顆粒狀。活性污泥的固體組分非常復雜,一般可簡單地分為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有機成分又被稱為揮發性固體,無機成分稱為非揮發性固體或灰分。污泥絮體大小和顆粒粒徑分布是影響污泥脫水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了顆粒污泥的概念,目前人們已初步掌握了培養顆粒污泥的基本條件,但其形成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筆者就近幾年來的研究進展,綜述了對影響污泥顆粒化的因素的探討,希望為污泥顆粒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個參考。
2.影響因素
2.1基質
培養顆粒污泥首先對基質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在培養顆粒污泥的基質中COD:N:P=110~200:5:1.而有機廢液的基質可分為偏碳水化合物類和偏蛋白質類。為了能順利培養出顆粒污泥,對于偏碳水化合物類的污水需要添加N和P.而對于偏蛋白質類的污水需要添加碳源(如葡萄糖等)。有學者研究表明,不添加碳源,顆粒污泥的形成較為困難[1].可見,適當比例的碳源對促成顆粒污泥形成是必要的。
2.2溫度
廢水中的厭氧處理主要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來達到處理的目的,不同微生物的生長需要不同的溫度范圍。溫度稍有幾度的差別,就可在兩類主要種群之間造成不平衡。因此,溫度對顆粒污泥的培養很重要。顆粒污泥在低溫(15~25℃)、中溫(30~40℃)和高溫(50~60℃)都有過成功的經驗。一般的,高溫較中溫的培養時間短,但由于高溫下NH3與某些化合物混合毒性會增加,因而導致其應用上受一定的限制;中溫一般控制在35℃左右,在其它條件適當的情況下,經1~3個月可成功的培養出顆粒污泥;低溫下培養顆粒污泥的研究較少,但有文獻報道在使用顆粒污泥低溫馴化后處理底濃度制藥廢水的實驗中,COD的去處率達90%,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因而低溫培養顆粒污泥將是今后的研究的重點之一。
2.3 pH值
厭氧處理過程中,水解產酸菌對pH值有較大的適應范圍,而產甲烷菌則對pH值的變化敏感,其最適pH值范圍是6.8-7.2.如果反應器內的pH值超過這個范圍。則會導致產甲烷菌受到抑制,并出現酸積累,進而使整個反應器酸化。因此,反應器內pH值范圍應控制在產甲烷菌最適的范圍內。由于不同性質的廢水有不同的pH值,為了保證反應器內pH值的穩定,防止酸積累而產生的對產甲烷菌的抑制,可采用向廢水中添加化學藥品如NaHCO3、Na2CO3、Ca(OH)2等物質。
下一篇:厭氧顆粒污泥形成影響的因素 上一篇:厭氧顆粒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響因素研究